周曉燕家長+曉燕(標題)
訪問整理|MPS|20210821|周曉燕家長+曉燕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周曉燕是家中長女,出生時狀況與一般小朋友無異。兩歲左右,父母帶女兒往健康院作定期檢查,兒科醫生發現曉燕盆骨有些鬆,轉介她往骨科看診。曉燕媽媽回憶說:「他(醫生)說得很輕鬆,說很多小朋友都有這現象,我們也不以為意。」這項醫生與父母都不以為意的細節,原來正是女兒患有黏多醣症的徵兆,醫生更預告曉燕生命短暫,將活不過二十歲,然而,曉燕和家人以頑強意志,一起熬過數次大手術,直至2021年底,曉燕的人生旅程才到達終站,她打破醫生預言,一共活了二十八(?)年。曉燕雖然生不逢時,錯過了用藥時機,但她無怨無尤,離世前,仍希望以自身經歷勉勵其他同路人,並祝福未來的病童都能獲得藥物治療,在人生路上比她走得更濶廣,更長久。
未知患有黏多醣症,跌倒竟致半身不遂
兩歲左右,骨科醫生針對曉燕旳盆骨問題,建議施手術來改善情況,父母一心以為配合醫生的診治方法,替女兒安裝糾正器具後,這孩子就會慢慢好起來。當時女兒約三歲,與其他小孩一樣,高度長至九十多公分,亦已入讀住家附近的幼稚園,父母沒想過「遺傳病」竟然與自己扯上關係,直至孩子四歲,發生了一件意外:曉燕在幼稚園內跌了一跤。
一般小朋友跌倒是只是家常小事,大不了哭一頓,即使擦傷也很快痊癒,但曉燕不同,這一跌非同小可,曉燕媽媽說:「頸椎神經線受壓,導致她右邊身體半身不遂。」 曉燕進醫院動頸椎手術,媽媽形容隨後的復健日子:「漫長的一年,不斷接受物理治療。」當時,醫生及家人都沒想到,孩子跌一跤竟造成了重大創傷,原來與黏多醣症有關。
膝蓋變型,接受大腿骨手術
幾歲的孩子不但要捱手術刀,還要每天不斷做復健運動,父母與女兒的日子同樣難過,只盼孩子能康復,走上正常孩子之路,可惜,事與願違,媽媽聲音難掩傷痛:「她的能力只回到六、七成,膝蓋也開始變形,變了X型,盆骨也向外歪。」一年多後,醫生擔憂曉燕膝蓋的情況導致盆骨變了形,將來會防礙她走路,向兩夫婦提議一項拉直大腿骨手術。媽媽解釋: 「如何把腿弄直?就是打斷她的大腿骨!鑲上鋼片,使它們變直。這個手術很恐怖!」父母最終同意醫生為女兒動手術。
往返骨科診治期間,醫生轉介曉燕至遺傳科,當時父母已感事有蹺蹊,媽媽說:「一般孩子四、五歲已長高至一米多,她仍是九十幾(公分),不長高。」經檢查後,證實曉燕患有黏多醣症,當年她約五歲。此時,父母才恍然大悟,女兒盆骨鬆弛,乃至跌倒引發軒然大波,手術效能不彰等等連鎖事件,原來全部受這個罕有病影響。媽媽說:「這是(黏多醣症)4A型,會影響骨骼生長,因為缺乏一種酵素去分解骨骼中的黏多醣,令它們不能正常生長。」媽媽補充:「原來黏多醣症病人的椎間較扁較窄,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,那一跤真要命。」
手術無助益,父母深感後悔
回顧女兒頸椎手術後的復康訓練,曉燕爸爸說:「或者她不做運動,沒有那麼快(變形)。」媽媽贊同:「太多(運動)了!她每日不停踩踏步器。作為媽媽,我看她也感到辛苦。」為了幫助女兒下肢神經線盡快復原,父母跟從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的安排,讓她持續做復康練習,曉燕也記得當時的情況:「在醫院治療時,很辛苦。每天起床就是做運動,休息一下又做運動,每日如是。」媽媽說:「當時我也不知道,嚴格地訓練她,只想她好。每天踩踏步器,她踩到很累,不敢想像,累得很,她膝蓋未必能承受。」其實,大家都希望曉燕這位小女孩能盡快康復,怎料卻適得其反。
讓女兒接受拉直大腿骨手術,曉燕媽媽也深感後悔:「骨骼的神經線已被破壞,腿是直的,但沒用途。」女兒手術後,稍為走動已感十分疲累。媽媽說:「其實沒有好轉。」手術後隔了一段時間,曉燕雙腿再次出現變形現象,爸爸說:「有這個病(黏多醣症),動這種手術沒有意思。」曉燕不到五歲的小小身軀,已接受了三次手術,父母內心的苦澀難以言傳,爸爸說:「每天去醫院像上班一樣。」照顧女兒變成了曉燕媽媽的全職工作:「照顧她沒問題,看她受苦才是最難受的事。」
入讀特殊學校,認識病友同路人
經過兩三年折騰,基於身體機能障礙,曉燕不能回歸主流學校,唯有轉讀特殊學校,「上學是很大的挑戰。未出事前,她在住家附近上學,十分方便照顧。」 此外,乘搭校車上學車程需要一小時,由於女兒的頸椎較弱,媽媽十分擔憂,後得校方安慰,而校車及校內也有工作人員照顧學生,曉燕媽媽才逐漸放下心來。不僅上學的憂慮解決了,父母在學校裏更認識了不同罕有病的孩子及他們的家長,曉燕媽媽說:「我們發現有些孩子與曉燕相若,外觀上,例如手指,有些相同。」當中她特別注意到一位快將畢業的學生,他也是患有黏多醣症的病友,雖然病症型號與女兒的不同,但身型與當時五歲的曉燕差不多,從這位病友學生身上,曉燕媽媽似乎看見了女兒的成長路,猶如在黑暗中發現了明燈:「認識了就開始交流,同路人,大家一直保持來往,我們不懂就問他們。」
回想當年女兒確診,互聯網並未普及,對於黏多醣症,兩夫婦亳無概念。爸爸說:「醫生告訴我們她患有黏多醣症,我們都不知道是甚麼,也不知道她的身高不變,原本還幻想她會有四、五呎高。」當年醫生沒有向他們詳細說明疾病的癥狀,隨着時間過去,爸爸的幻想破滅:「她還是九十幾 (公分),沒有長到四呎高。」
學習處理別人眼光
身為母親,女兒長不高的身形曾為她帶來一些困擾,而且受骨骼問題影響,曉燕走路的模樣與一般孩子不同,剛開始的時候,曉燕媽媽不能接受,她說:「很在乎別人眼光,很在乎別人如何看我,如何看我的女兒,我很介意。」有一次,她看見一位老婦沿途緊盯着曉燕:「她很好奇,為甚麼一個小女孩走路像鴨子一樣。我害怕,也很不自在。」每遇類似情況,她總是一把抱起女兒:她說:「這樣別人就看不見她走路的醜態。當時我逃避,有時候不敢帶她去公園。」女兒升讀特殊學校後,老師教導學生如何處理別人眼光,曉燕回家對媽媽說:「老師說別人不知道我們有病,所以很好奇,妳也不要擔心。」
黏多醣症4型影響骨骼發展,拒絕再接受手術
女兒懂事,父母也感安慰,只是曉燕身體的機能每況愈下,特別是骨骼問題,脊骨側彎影響她的胸骨不對稱,曉燕約八、九歲時,脊骨側彎至80多度,整個身軀也歪了。醫生建議為她施行脊骨手術,父母覺得女兒未必承受得了,他們又參考台灣黏多醣症患者的意見,認為這類手術對病友沒大幫助,更有可能使情況惡化。女兒大腿骨手術造成的遺憾,始終是夫婦二人磨滅不去的痛,前車可鑑,他倆不同意女兒接受手術。
醫生提醒父母,脊骨側彎,最終有可能壓向肺部,導致曉燕呼吸困難。 曉燕媽媽沒有動搖:「我堅決地說到時再算,這也不是醫生的責任了!」媽媽哽咽:「醫生說我見死不救。做手術還有(考慮)麻醉、插喉,要看個人能力,但醫生的意思是我看着女兒死。」爸爸說:「幸好我們沒有接受。」這次經歷深印腦海,媽媽雖然理解醫生總是為病人健康設想,不過她認為站在家長立場,需要思考更多問題:「特別是黏多醣症患者,是否真的能幫到他?康復進度如何?是否有後遺症?」曉燕媽媽最擔心女兒的身體狀況,極力避免任何有機會導致她情況轉差的事情發生,她堅定地說:「之前兩個手術都幫不了她,我沒有信心!」
不退步就是進步
陪伴女兒一起走這段非凡的成長路,眼看她轉為少女,再變為成人,身材仍如孩子般矮小,曉燕媽媽不得不接受:「很無奈,只想她不受折磨。」她聲音抖震地說:「不想她再做手術。每一項手術都要十多小時,至少也七、八個小時,每一次手術的風險都很大。」眼淚還是忍不住掉了下來。稍頓一會,她說:「如果她有自理能力,我就很OK了。」黏多醣症患者的身體機能只會一直衰退,不會改善,曉燕媽媽常鼓勵女兒:「妳不退步就是進步了。」
兒童科變成人科,家人及病者皆困擾
女大十八變,曉燕身型沒變,覆診的科目卻完全變了。十多年來,女兒一向都是前往兒童及青少年科覆診,曉燕媽媽讚賞醫護們清楚這類罕見病病童的需要。可惜,轉往成人科看診後,讓曉燕媽媽深感懊惱,她舉例說:「量血壓,沒有給小孩子用的裝置,如何能準確量度呢?」 本地醫療系統沒有獨立處理黏多醣症等罕見病病患的機制,爸爸說:「眼睛有事,看眼科;耳朶有事,看耳鼻喉科。」曉燕同時也有心瓣倒流問題,由於身軀細小,內臟有可能受壓,要前往相對應的不同科目做檢查,媽媽算一算,說:「有七、八科要覆診。」
醫院把這些需要特別照顧的罕有病病患納入主流管理機制中,讓病患及其照顧者十分困擾,曉燕媽媽說: 「她人這麼細小,看心臟科,看骨科,看婦科,很多成人科醫生都不認識這個病。為何這麼死板,要用年齡來劃分?硬要她進去 (成人科) ?」她補充:「很想有一個全科來照料黏多醣症患者。」
曉燕未成年時,入院後,院方容許家長陪伴病童,成人病房卻不容許,這一點讓曉燕媽媽特別苦惱。2018年,女兒發燒入院,曉燕媽媽詢問護士多久巡視一次女兒的狀況,回覆說每四小時一次,並拒絕她留下來陪伴女兒的要求,她悻悻然地說:「四小時一次!這麼細小的人,按不動鈴,發燒又喝不到水,是一個合理的護理嗎?做媽媽的要丟下女兒在這裏死嗎?」最後,曉燕媽媽提出簽字出院。
女兒坐不起來,旅行夢不再
臨離世前數年,受黏多醣症症狀影響,曉燕的肌肉力量已大不如前,以往曾進行的運動也不能再做,某次患上感冒後,完全不能自己坐起來了。醫生也沒有對應的辦法,家人唯有盡力保護她,減低她受感染的風險。曉燕媽媽回想:「她的身體狀況,不及六個月大的嬰孩。六個月大的嬰孩也能坐起來,她不能。」每次女兒染病,曉燕媽媽都十分擔心,她說:「例如傷風感冒,服藥後,她可以睡四天,完全不動,像植物人一樣。」
早年一家人曾一起前往日本旅行,曉燕媽媽回憶說:「很開心!能帶她見識世界,她也很感恩。」好幾年前,夫婦與曉燕前往北京旅行,媽媽無論如何也堅持帶女兒上長城:「磚很爛,我用揹帶背她上長城,很多不同目光,很不自在,我跟自己說別管人家,要讓她看長城。」昔日一家人旅行的美好片段已成為曉燕父母的珍貴回憶,記得當年女兒仍能自己控制電動輪椅,但離世前,她坐在輪椅上一、兩小時已受不了。除了覆診,已甚少出門。曉燕曾表示:「坐起來頭暈,不享受坐輪椅。」媽媽說:「外出用餐她也不太願意,坐着很辛苦。」媽媽苦笑:「人家是隱閉青年,她變了隱閉少女。」
針藥不逢時,把希望留給未來
父母回憶曉燕臨走前依然十分享受家庭樂,身體狀況尚可時,和家人有說有笑,最愛上網觀看綜藝或搞笑節目。曉燕媽媽笑說:「很感恩,科技發達,她用手機也能看到不同的事,以前只能困在家裏。」醫生曾預言女兒活不過二十歲,曉燕媽媽自豪地說:「她是個需要高度照顧的人!能活到二十七、八歲,我們照顧她應該不錯。」
曉燕生於充滿愛的幸福家庭,父母對她呵護備至,可惜生不逢時,終其一生都沒機會試用醫治黏多醣症的酵素替代療法。2017年,病友互助小組已向醫管局申請資助用藥,主要對象是病童,曉燕當年是二十多歲的成年人,加上身體機能早已衰退,似乎錯過了使用針藥的最佳身體狀況。曉燕終其一生未能用藥,讓同路人無限惋惜。
離世前數月,曉燕曾表示希望香港的黏多醣症病童都能夠用藥,她寄語:「將我自己經歷的事和他們說,要他們再小心一些,不要像我這樣,已比較好了。」